|
发表于 2023-10-17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广电网
相信70后80后对这个名字都很熟悉,而90后和00后应该都会很陌生。
赖宁,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名字。一个少年英雄,勇敢地献身扑灭山火,最终以生命的代价,守护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说起赖宁的成长经历,与这个少年英雄形象相符的,是一个向阳开朗、乐观上进的性格。
他出生在四川一个偏远贫困的山村,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家境贫苦。
然而赖宁从不因此而消沉丧气,反而总是能在生活的点滴中找到快乐,他的笑容感染着周围的人。
放学后,赖宁总是第一时间回家帮助父母做家务,尽一份孝心。
作业完成后,他还会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些小吃请邻居家的小朋友吃。朋友们都说,赖宁是个值得深交的好朋友。
在这个叛逆的年纪,赖宁却没有被周围的不良习气影响。他不仅勤奋好学,而且还经常领着自己的小伙伴们,组团去山里探险。
金龙探险队,这是赖宁给这个探险小团队取的名字。在大山的怀抱里,孩子们翻山越岭寻奇石探幽谷,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些小小的探险经历,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也磨练了他们的意志。
1988年3月的一天,赖宁带领金龙探险队的小伙伴们又一次来到了海子山。原本的计划是探寻新的探险路线,欣赏春天繁花似锦的山林。
然而他们刚进入山林,就看见远处烟雾滚滚,火光冲天。
眼看大火正在向石棉县电视台和油库的方向蔓延,一旦烧到电视台和油库,后果不堪设想。
赖宁快速判断形势,果断地命令小伙伴们分头下山求援,自己则冲锋在前,赶往火场寻找水源灭火。
在反复奔波中,赖宁终于找到一口山泉,开始利用树枝和衣服就近扑灭火势。
不久,其他村民赶到现场参与救火。由于火势太猛,现场指挥的村干部考虑到孩子们的安全,命令他们立即撤离现场。
赖宁的小伙伴们不得不离开了,但是赖宁心里还牵挂着火场的局势,他小心翼翼地脱离队伍,又悄悄绕回火场。
在连续数个小时的救火后,在大人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火势终于被控制住了。就在所有人欣喜的时刻,赖宁的小伙伴们突然发现,赖宁不见了!大家赶紧展开搜索,可是整整找了一天一夜,也不见赖宁的身影。
直到第二天清晨,在一处树林边上,人们终于找到了赖宁。他死死抱住一棵小松树,用沾满血污和划痕的手臂撑起幼小的身板,脸上还残留着不屈的表情。所有人这才知道,赖宁为了阻止火势蔓延,重新返回火场与大火抗争,最终因为力竭和窒息而遇难。
送走了这位少年英雄,整个村子都缠绕在一片悲痛之中。赖宁的父母失去了独子,伤心欲绝;小伙伴们失去了哥哥,泪流满面;村民们失去了这样一个朝气蓬勃的孩子,无比惋惜。
赖宁舍命救人的高尚精神,感动了每一个人的心。村干部代表全村民向赖宁父母表达最深的慰问,并表示一定会永远缅怀赖宁,以他的精神激励更多年轻人。
很快,赖宁勇救山火的英雄事迹传遍全国。四川省人民政府特批赖宁为革命烈士,全国各地纷纷建立纪念设施来缅怀这位少年英雄。
他的事迹被编入思想政治课教材,许多学校把他作为学习的楷模。“为人民英勇牺牲,是革命者的最高荣誉。” 赖宁成为激励全国青少年向上和奉献的灯塔。
但是,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一切都在变迁。步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视,赖宁被视为过于乐观冒险的英雄形象逐渐被淡忘。纪念设施被拆除,事迹被书本抹去,赖宁的光辉形象正在被新时代的理念取代。
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也不能盲目地宣扬。抛开时代的局限性,赖宁精神的核心其实值得我们铭记。
那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大爱之心,一种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气和担当,这些都是千古不变的高尚品质。
我们既不能赞颂他的牺牲,也不能轻视他的奉献。而是应当从他的精神中,汲取做人的正能量,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提供正面的力量。
|
友情提示:发言及回复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