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这是科幻圈中流传的一句话, 意思是有些科幻作品一遇到解释不清的科学问题, 就喜欢用量子力学来蒙混过关。 而最近,这种科学家都没完全搞明白的问题,却出现在了儿童培训班中……
“量子波动速读” 量子听说过、波动也能理解、速读也知道,但这三个词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传说只要学了, 来自宇宙的神秘力量就会让你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 用1-5分钟就可以看完10万字的书, 并且是可以把内容完整复述出来的那种。 这样的培训班,收费要三万块,甚至五万块……而且行情十分火爆。
量子波动速读大赛
近日,微博上流传出多个某教育机构组织6-10岁儿童进行量子波动速读大赛及日常学习的视频。 视频中,孩子们围坐在一个大房间里不停埋头翻书:“翻得越快,你和宇宙的距离就越近。” 家长就在后边守着,虽然大概率也是搞不懂孩子们在干什么, 但显然,房间里拉着的横幅“给孩子补习功课,不如补习方法”已经俘虏了他们的心。 工作人员表示:翻书几分钟,完整阅读几十万字。 看着几十位孩子一起哗哗哗翻书的场面,你也只能感叹一句:今年诺贝尔物理奖难免也颁太早了。 根据他们的理论,“量子波动速读”的原理是这样的: 用心去感受,这是一种革命性的阅读方式。波动速读法的英文是Quantum Speed Reading,简称QSR,在波动速读过程中,你只需以高速翻动书本(类似于洗扑克牌的速度),甚至不!需!翻!开!书!本!就能理解书中内容,并复述出来!
负责招生宣传的袁老师表示,经过我们的系统训练,阅读能力提升五倍以上是没有问题的。 在该机构多项训练内容中,记者看到有一项为“高速翻书训练”,即启发儿童的内视觉成图能力,掌握波动速读技巧。 袁老师现场展示了量子波动速读法的阅读技巧, 他表示网上流传的翻书视频只是翻书的一种手法练习,养成手和脑的配合,把眼球的视觉范围放大, 不属于最终的阅读方式,网友可能是断章取义。 对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质疑声,袁老师表示,早已习惯。 “大家对于不在自己认知范围内或是不太熟悉领域的东西,往往会产生质疑, 认知程度没达到,才认为量子波动速读法是很玄乎的东西,这个课程在北上广那些地区是很流行的。” “经过训练完,30秒看两百字这个是没有问题的,3-5秒看一页确实有点夸张。”袁老师表示, 量子波动速读法的由来自己也不清楚,只知道是快速阅读法的一种。 随后,记者在街上随机采访了两名家长, 一9岁女孩家长杨先生看完视频后表示无语:“这个看一眼就知道骗人的,神童也做不到,肯定是骗人的手法,这个速度翻书可以,但什么都记不下来,再怎么训练也不可能。” 另一家长鲁女士说:“眼睛都来不及看,怎么能记得住呢?”
而实际上,量子是表现某物质或物理量特性的最小单元,“量子波动”只是物理学上量子的一种状态。 真要分析,所谓的“量子波动速读”,大概想包装的概念是:通过量子波动让头脑中产生动态影像,即通过物理学的概念让感知器官产生多维感受…… 然而,你知道量子波动或量子碰撞是怎么产生的吗? 百度一下“量子对撞机”,它长这样↓↓↓
额……也就三四层楼这么高吧…… 所以,单纯用手翻阅书本是有什么神奇妙能力可以产生量子波动? 某位培训老师,在回答蒙眼识字究竟是什么原理的时候, 她磕磕绊绊地解释“是物理学的量子纠缠,还有光的波粒二象性”, 说着说着自己都笑了。
其实如此迷幻的操作,明眼人一下就能识破是怎么回事, 或许是爱鸡娃的家长们求成心切, 这才被花言巧语迷惑:“大人无法理解,只有小孩才能感受到。 微博上有一位曾经去过类似培训机构的学员还原了当事者的全过程: 妈呀,这种培训班我上过。 5年级时,坐标北京,暑假, 有一天我妈神神秘秘把我带到北京郊区,也不说话,就是扔到这种培训机构, 老师跟我讲我是个骨骼清奇的天才,需要练习一下量子波动速读技术, 说是一种来自宇宙的神秘技术,当时我听得兴奋死了。 接着我们就开始了为期1个星期的训练,坐在教室冥想,打坐, 对于当时好动的我,简直就是监狱。 然后每天就是闭着眼睛翻书,猜书里的内容, 不过那里的饭真的好吃,每天最开心的就是吃饭。 老师跟我们讲宇宙深处有一种神秘的量子,会打入我们的大脑,然后我们就会变成天才。 当时使用的课本就是我刚在学校学过的五年级教材。 老师问我们谁能示范一下量子术,我举手了,然后闭着眼睛讲清楚了书里的内容, 老师一个劲儿地夸我,还到我妈那边表扬我,开心死我了。 但是后来我问我妈花了多少钱,她说5万人民币。
1979年 , 国内掀起特异功能热潮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组成的特异功能调研组在一些省市实验调查的结果表明, 那些以前被当地发现具有特异功能的孩子, 在识别调研组严格设计的试验面前, 全都使用了作假偷看手段被检查出来,并当场写了检讨。
从1979年到现在,这样的骗局无非是瞄准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态。 教育专家熊丙奇说,这类骗局大行其道且长盛不衰,主要原因还是神童情结作祟——它抓住了家长想走捷径的心理。 只要神童情结在,这种骗局,就算被揭露100次,也会在第101次换上新的名头卷土重来。 而渴望子女与众不同的家长,就算被忽悠100次,也会在第101次垂直入坑——不试试怎么知道,万一呢?
望子成龙也不能“走火入魔” 这样的“智商税”只能坑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