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总有一座城的风景和故事,虽然那些流淌在岁月里的影像斑驳了消失了,但是那些故事越来越老,越来越有味道。
我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记录着已经消失了的街巷院落以及生活方式的照片应是一幅幅被人尊重的画面,因为它们所记录的都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过的这座城市中不可复制的一段历史。
印象:老成都故事
街 巷
城东·红布正街
01
这是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城东的红布正街。此街虽不算长,却有好几处深宅大院和旧时的官宅,其中最为显赫的是那座位于街中段南侧的清代督协衙门。
居 民
小淖坝街24号·古民居
02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拍摄的小淖坝街24号是一座建于清末的古民居,院内仍为四合院的格局和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形态,而当街的砖砌宅门则融入了西方建筑风格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到当年外来文化传入后所带来的影响。
小 脚 老 人
月城街12号·周叶氏
03
10
居住在月城街12号清代四合院里的小脚老人周叶氏,生于清光绪年间,1987年我为老人拍这张照片时她正好90岁。即便是在八十年代,缠小脚的老人在成都也不多见了。
市 井
大慈寺山门·市场
04
10
大慈寺至东大街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成都最繁华的所在之处,其间遍布各种集市。这幅图片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慈寺山门外,那时的东糠市街、西糠市街、南糠市街、北糠市街及相邻的和尚街、笔帖式街、油篓街共同构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市场。
天 井
邱家祠堂·
三进四合院
05
10
龙王庙街邱家祠堂是一座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三进四合院,院内共有三大三小六个天井,传统民居的天井除了通风、采光和排水的功能外,还有“四水归堂不外流”的寓意。目前这座成都市区内仅存的唯一一座祠堂建筑已被市政府挂牌保护。
水 井
紫东街向明巷·
古井
06
10
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紫东街向明巷4号老院内的古井。旧时成都的地下水十分丰富,故有挖地三尺即可见水之说,那时候市内的大小水井不计其数,因此以井命名的街道也很多,如水井街、凉水井街、双眼井街……等。
锦 江 泛 舟
滨江路·
泛舟
07
10
拍摄于八十年代滨江路,据老一辈摄影家介绍,在他们高中时期也就是九十年代初,江上仍有租用的小舟。
锦 江 大 桥
人民南路·
锦江宾馆
08
10
地处锦江区人民南路的锦江大桥与桥旁的锦江宾馆,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成为了蓉城的标志性建筑。它们不仅上了成都的风光明信片、信封,还被印在人们经常使用的粮票上。
锦江宾馆的修建,在当时主要是以接待外国贵宾为主要目的,要打通直通双流机场的道路,同时实现当年政府规划的贯穿南北的大路,即延伸人民南路,将通往华西坝的木桥拆去,修一座现代化的大桥。
在20世纪80代年前,可以说,成都的桥梁没有哪一座有锦江大桥壮丽,建筑物也没有哪一座能和锦江宾馆媲美。
北 糠 市 街 字 库
北糠市街44号·
惜字塔
09
10
北糠市街字库位于成都市北糠市街44号附近,建于清朝年间,字库又称惜字塔,因古人惜字如金,凡有墨宝的任何纸张均不得随意丢弃,须在字库集中焚化。
字库高约7.6米,占地面积约4.39平方米。由于历经百余年风霜,字库上的碑文大多风化、脱落,许多文字已模糊难辨。如今,还能依稀看到上面有一些人名和捐钱的数量,“以1000文居多”。
大 慈 寺
90年代·
大慈寺
10
10
90年代的大慈寺外,经常会有一些卖肉的小商贩,吆喝声、叫卖声此消彼长。
印象:我们眼里的老成都
(以下图文均整理自网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记忆中的宽窄巷子》
《老川菜馆子》
70年以前的成都少城公园大门照片,现在是成都市人民公园 :
成都东门码头。这是成都的锦江,曾经船来船往。但现在,已经看不到这些乌蓬船的影子了。想像得到,百年前的成都,也有江南水乡一般的景致:
100年前的青羊宫,不晓得那个时候会不会收门票~
鼓楼南街社区.就在现在的忠烈祠西街 赛格广场旁~
以前的盐市口。四川府县志辑中记载,盐市口的发源要追溯到汉代,清代做为盐贸易的集中地盛极一时。
以前的成都东门长这样。
这是鼓楼街上的瞭望台。据专家说,以前成都的绝对市中心不是盐市口,而是鼓楼街。
老成都,十二桥。成都十二桥遗址是四川地区发现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望江楼,望江楼上望江流。
1911年的总府路,跟现在差别真大。
几十上百年的时间很快,
但在成都,我们的记忆依旧很慢。
有一种成都味道,叫从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