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 Lumbar disc herniation)的认识及治疗 发此贴没有别的想法,这里只想给大家做一个正确的引导,告诉大家什么才是腰疼正确的治疗,不违规,出上个月只喝过一口的矿泉水一瓶,南门自取,哈哈哈! 
前言:我遇到很多的患者问我,医生我腰疼,照片报告上提示我有腰椎间盘突出,我是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很多患者因为一些片面的词汇和诊断结果进行盲目的治疗,用了很多外用药物(甚至到了过敏的地步),试过很多疗法仍疗效不佳,那你做的治疗是否正确有效呢? 这里我会总结前人的经验及自己的理解,带大家了解一下什么是椎间盘突出症及如何正确治疗。如有不足及错误之处,还望指正! 很多朋友都会把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混为一谈,简单的以为腰椎间盘突出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简称。当自己身上出现腰腿痛的症状时,更是怀疑自己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事实真是这样吗? 这里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 Lumbar disc herniation) 腰椎间盘突出症 ( Lumbar disc herniation) 是临床常见病。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发生于青、中年,男性多于女性。好发部位为L4/5、L5/S1,占90%以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基础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腰部外伤或工作、生活中反复的轻微损伤导致髓核突出产生症状。职业、体育运动、遗传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相关;肥胖、吸烟等是易发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后较好,绝大多数经过康复治疗可达到临床症状的缓解及功能的改善,但可能复发。致残性腰椎间盘突出少见,仅10%—20%的患者需手术治疗。 常见的临床表现
1.腰痛
腰疼是大多数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也是最主要的就诊原因,发生率约91%。由于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受到髓核刺激,经窦椎神经而产生下腰部感应痛,有时可伴有臀部疼痛。
2.下肢放射痛
虽然高位腰椎间盘突出(腰2~3、腰3~4)可以引起股神经痛,但临床少见,不足5%。绝大多数患者是腰4~5、腰5~骶1间隙突出,表现为坐骨神经痛。典型坐骨神经痛是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喷嚏和咳嗽等腹压增高的情况下疼痛会加剧。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仅极少数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现为双下肢症状。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有三:①破裂的椎间盘产生化学物质的刺激及自身免疫反应使神经根发生化学性炎症;②突出的髓核压迫或牵张已有炎症的神经根,使其静脉回流受阻,进一步加重水肿,使得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③受压的神经根缺血。上述三种因素相互关连,互为加重因素。
3.马尾神经症状
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脱垂、游离椎间盘组织压迫马尾神经,其主要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临床上少见。 而“腰椎间盘突出”指的是影像学的概念,即经过腰椎CT检查后发现腰椎间盘向后突出。腰椎间盘突出是一个退行性病理改变,就是随着我们人体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机体退变,而腰椎间盘退变就是其中之一。 简单来说,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无症状之分。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则会表现出腰疼,下肢放射痛,大、小便障碍。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 因此,当我们在做检查时,如果被告知是腰椎间盘突出,当没有以上症状时,我们不必太过着急,进行正确的操作和预防完全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是当有明显椎间盘突出症状时我们更需要进行症状的治疗及预防 治疗及预防: 一:健康教育: 个人认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给予正确的健康教育,对预防复发、防止加重、缓解症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有有腰疼症状的患者均应了解如何正确的治疗及预防。
1 维持活动和卧床 方面相关问题 数十年来,卧床休息被认为是急性腰痛患者的标准治疗。理论上认为腰椎间盘压力以坐位最高, 站位居中, 平卧位最低。在卧位状态下可去除体重对腰椎间盘的压力。制动可减轻肌肉收缩力与椎间盘韧带紧张力对椎间盘所造成的挤压, 使椎间盘处于休息状态, 有利于椎间盘的营养供应, 使损伤纤维环得以修复; 有利于椎间盘周围静脉回流, 消除水肿, 加速炎症消退; 避免走路或运动时腰骶神经在椎管内反复移动对神经根的刺激。因此一般认为卧床休息是非手术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项重要治疗方法, 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但应向患者强调在耐受范围内维持规律的日常活动并进行一定强度锻炼的重要性。适当运动可以帮助缓解肌肉痉挛,防止肌力下降。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患者维持活动与标准化物理治疗对腰痛患者的功能改善同样有效。 然而,近年来多项随机对照研究均证实,不卧床休息,并不会影响患者疼痛的恢复速度和程度。2010年发表的一项关于急性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系统评价认为,比较那些维持活动的患者,卧床休息的患者甚至疼痛程度更高且功能恢复更差。将183名存在腰骶神经根症状的患者随机分入卧床休息组和对照组,持续2周后,70%的卧床患者和65%的对照组患者出现改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2周后,两组均有87%患者报道改善,无论是疼痛强度、功能状态还是工作缺勤情况均无差异。2005年更新的Cochrane系统评价认为,卧床休息并不能改善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疼痛情况和功能状态。 总结:经目前权威的研究表明, 卧床4d后突出的椎间盘可获得稳定状态, 与卧床7d 的效果没有明显差异。长期卧床可造成肌肉废用性萎缩、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等。因此, 绝对卧床最好不超过1周。对于需要卧床休息以缓解严重症状的患者,应在症状好转后,鼓励其尽早回归适度的正常活动。较舒适的卧床姿势是仰卧位,在膝关节和头下各放置一个枕头,将肩部抬高。或者侧卧位,位于上方的膝关节屈曲,在两侧膝关节之间放置一个枕头。 2 活动方式及能否运动相关问题
活动的调整对急性腰骶神经根病患者十分重要,目的是减轻对神经根的进一步损伤,避免疼痛的加剧。 患者应避免 进行会增加脊柱应力的高冲击性运动,避免反复旋转和弯腰的运动。如某一特定的活动会引起严重的腰痛, 或使疼痛明显加重,则应避免进行该活动,而尝试其他活动方式。理想的运动方案应结合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的规律锻炼及针对躯干和臀部的肌力训练,其中腹肌的训练尤为重要。步行、游泳、低冲击性的有氧运动都是较好的体育锻炼方式。
3 回归工作和工作场所的改造相关问题
回归工作的建议应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考虑。 早期回归工作岗位并进行正常的日常工作对患者是有益的。如果可以避免久坐及久站,避免搬动重物,避免旋转腰部动作,则可以继续工作。办公室工作的白领, 如果可以控制其工作时长、节奏以及工作时的体位,则可以推荐其尽早回归工作,如原有的工作强度患者暂时无法完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建议其选择强度更轻的工作岗位。对繁重工作任务的工作场合进行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改造,这对预防疾病的复发是有效的。随机对照研究提示,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工作任务可促进患者回归工作并降低慢性病程的发生率。如需久坐或久站则应经常更换体位,在工作间隙少量多次地起身活动。使用提供适当背部支撑的椅子,经常对办公椅进行调整,避免在同一姿势下久坐
4 正确的姿势 及正确搬动重物
久坐,腰部长时间呈微屈体位,频繁弯腰的活动均是不利的。
不正确的搬动重物方式,频繁搬动重物或搬动过重的物体都可能导致腰痛的加重。患者应学会正确的弯腰和搬动重物的技巧。搬动重物时,应下蹲,膝关节屈曲,将物体尽量靠近身体,并使腹肌维持紧张以保护腰部较弱的肌肉,防止其拉伤。使用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腰垫和坐垫以辅助维持正确的坐姿。 5 关于床垫选择相关问题
很多时候医生告诉患者椎间盘突出患者要睡硬板床,但是其实中等硬度的床垫才是首选。 一项2003年的欧洲随机对照研究提示,与使用中等硬度床垫相比较,睡硬床的患者在90天时的疼痛相关功能改善较小。中等硬度床垫对卧床时疼痛的改善及疼痛相关功能障碍的改善均要优 于硬质床垫。而Bergholdt等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具有背部顺应性的床垫(如水床、泡沫床垫)及硬质床垫,结果发现使用前者的疼痛强度更低、睡眠质量更好,而使用后者的患者常难以坚持,导致失访率较高。国内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发现,比较硬弹簧床垫,独立袋装弹簧床垫对承托腰部有较好的作用,可维持腰部正常生理曲线。另有研究表明,床垫的硬度可直接影响睡眠质量,与硬质的木板床和软质的海绵床垫相比,中等硬度的弹簧床垫 较利于获得良好的睡眠。 总结:独立袋装弹簧中等硬度床垫对卧床时疼痛的改善及疼痛相关功能障碍的改善均要优于其他硬质床垫。
6 关于护具的使用相关问题
腰部的护具可通过限制脊柱活动起到缓解疼痛,预防急性加重的作用。
然而其使用可能会强化患者对腰部问题的心理负担,从而产生躲避行为及活动限制,阻碍患者参与运动。因此,通常不作为常规推荐,而对于那些可以积极保持运动的亚急性腰痛患者,护具的使用仍是有益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发现,30天及90天时,使用弹性腰围的亚急性腰痛患者对止疼药物的需求适度减少,功能状态也得到改善。研究发现,腰椎护具作为预防手段仅有很小的获益。 总结:建议患者在持续工作时或一 些特殊的会加重脊柱负荷的情况下佩戴使用,并注意需要定时放松。
7 其他
建议患者避免过长时间开车。建议BMI超标患者进行减肥,建议吸烟患者戒烟。
希望对腰疼的朋友有所帮助,欢迎来南门找我喝茶,矿泉水管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