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8-24 14:33
|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 电信
我查了一些数据,微信走访了一些受害人。
得出以下特征,初步判定为惯犯和有团伙盯上吃喝网友作案:
第一阶段:
手法是老一套,注册ID发帖卖东西,因为有痕迹,一旦被曝光就难以继续,且注册吃喝账号还是有难度,毕竟要手机验证码。
第二阶段:
进行了迭代优化,更具有隐蔽性和不可溯源性(果真是术业有专攻啊,做一行爱一行)。
1、首先,一改过去“注册ID买东西等待鱼上钩”的手法,改为主动出击,每天花时间看帖子,发现有线索(求购帖子或者求购回帖)就利用加微信主动联系,一般大家对这类热心的CHer是缺乏防范意识的。
2、然后,如果光这样还不行,因为你一旦喊先款,别人可能不信。那么就尝试正常交易1-2次小额的,然后再利用第一次的成功交易,不定期的在微信上向你推销一些东西,继续扮演热心,利用“一回生二回熟”的人性特征,准备下一次的作案,比如iqos、手机……
3、最后,收割韭菜。前面正常交易的可能确实没挣钱。属于投入,那么这个阶段就是回报阶段了。利用和一些大家都认识的人的交易记录作为佐证,告之“你看,XXX都在我这里买的……”,收款、消失。
充分利用了大家一些心理,例如:金额小难得追究、主动加微信的热心打消防范意识、和熟ID交易的个案作为说服加强信任……
可以说,防不胜防,这伙人应该是长期混迹吃喝,研究出的一些手法,而且我相信,他们是一个地方做一段时间业务,说不定在吃喝收割完韭菜,又转战重庆等地。
就目前吃喝来看,微信ID有相似特征,居住地有相似特征(大学周边,不知道选择这类地方是不是还有其他业务在做,比如大学生交易的闲鱼纠纷?)。
我们要警惕这类团伙,他们正在损害的不仅仅是哪一个人的200元,更是在损害吃喝15年来的交易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