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2-7 17:19
|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电信
成都探索“学区制”,或让多个学校组队成学区,学区内的娃娃上哪所学校是随机的!对此有人点赞“不买学区房,也有机会上名校了”,也有人担忧,入学规则更模糊了,如果避免暗箱操作、保证公平?以上问题成都市教育局暂未回应。
>>新闻大数据:读者最关心学区怎么建
据系统统计,“成都学区制”成今日热门关键词,相关舆论超2万条,其中仅本报上午版封面报道,截至发稿点击就已达10万+。梳理回复,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有三个:
1、相同学段学区,是否会好学校与差学校搭配分段?←不少读者担心,如果好学校分一堆、其他学校分一堆,那教育资源更加不均衡。
2、各区教育资源本身就不均衡,若按行政区来划分学区,是否仍然会出现有些学区都是好学校、有些学区都是普通学校?
3、实行学区制后,入学的不确定性更大,如何避免暗箱操作?
●读者热议:教育应确定和透明
目前关于学区制的讨论仍在继续,读者们都说了些什么?部分家长认为,这政策触及痛点,让没有办法买学区房的人,也可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多的家长则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并提出了建议。一起来看看:
>>不确定因素太多,寻租空间大
网友:教育的本质是确定和透明,学区制不确定因素更多,寻租空间更大了。
网友:学区制是把优质资源从就近集中变为分散随机,可能会引发新一轮“买号”大战,应健全监督机制。
>>择校变成了择学区,换汤不换药
网友:我是成都高新区的,原本家就在泡小边,按就近原则就应该读泡小啊。但如果泡小和另外学校组队,那我就不一定能就近读了。简直扯淡。
尾号5181读者:即便组建学区,学区与学区仍有差别,以前择校,以后择学区。
>>建议:搞好教育唯有加大投入
尾号9255读者:学校好,好在哪里?无非就是硬件和软件(师资),这些不是左手倒右手就能变出来。还是建议沉下心来、加大投入、吸引人才,从根本上打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此前报道=========
成都将在全市推行学区制建设,探索4种学区形式,同时统筹学区内社会资源,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读好学校。以后,不买学区房,你家娃娃也有机会读名校。
●政策背景
为了缓解“择校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
2016年初,教育部在一份官方文件中,首次提出实施“多校划片”。教育部还“钦点”了24个城市的名,要求这些城市所有县市区100%的公办小学、90%的公办初中要实现划片入学,其中就包括成都。
日前,成都市教育局正式印发《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制建设指导意见》。
●政策解读
◆学区形式有哪些?
《意见》提出4种学区制建设形式,各区(市)县应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经风险评估后,组建不同形式的学区,开展学区制建设。
>>相同学段学区:按相对就近的原则,把几个相同学段的学校组建为一个学区,缩小相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差距,实现学区内义务教育校际均衡。一般可分为小学学区和初中学区。
>>教育主题学区:根据区域特点,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确立学区主题,并紧密围绕主题开展工作。
>>直对入学学区:结合区域内小学、初中布局,将小升初对应“单校划片”的小学和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组成学区单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协调发展。
>>其他形式学区:鼓励各区(市)县结合区域实际,创新学区划分形式,创造性开展学区制建设工作。
◆学区制怎么建?
构建学区管理的制度体系,包括学区建设评价机制、干部教师轮岗交流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学区督学责任制度、学生评价机制等。
>>统筹学区内的教育设施设备、场地,实现学区内校际间的教育软硬件设施共享。
>>通过信息技术平台,促进学区内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互通。
>>鼓励以学区为单位组织开展教师跨校竞聘工作,引导教师合理流动,促进师资均衡配置。组织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在学区内交流。
鼓励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在学区内走教。
>>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学区分布,结合学区内适龄儿童少年人数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划片就近入学、初中划片或划片微机排位入学工作。
◆多校划片是怎么回事?
所谓多校划片,是目前已经在不少城市采取的一种入学政策,类似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初中,让买了学区房的家庭也不确定到底能上哪个学校。参照在北京已经推行的做法,比如某一个地区里有2所教育
质量相对较好的小学、2所相对较差的小学,划分“大学区”之后,这个大学区里的孩子将以摇号的形式决定谁上好学校谁上差学校。
换句话说,就算你家的学区房离好学校很近,但是在实行“大学区”之后,你家孩子上好学校和差学校的概率是50%对50%的。这样一来,学区房当然基本没什么用了!
●业内观点
1、核心问题:做好“区管校用”
成都市一位资深小学校长表示,“如果这项政策落实的话,家长可能不用为了买学区房而苦恼了。”
这位校长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核心的问题是做好“区管校用”,让教师形成在各个学校内流动的有序机制。对于政府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就不存在择校的问题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关键在于师资的均衡,首先要打破现有老师固定在一所学校的教学模式,让优质校和一般校的师资流动起来,让进了一般校的学生同样有机会遇上好老师。
2、学区制能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成都市政协委员李显军认为,引导教师合理流动意味从制度上建立一个渠道。建立“学区制”,将对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有积极意义。
不过福建省人大代表陈展弘认为,“多校划片”即使能让学区房降温,但并不能缓解家长择校热现象,因为对于那些派到一般校的学生家长来说,还会想尽办法让孩子挤进优质校。
●网友热议
1:以后每个区的入学制度都不一样?那不是都去武侯和高新、天府新区了
2:中国的均衡教育之路任重道远。补齐短板,才能把学区房打回原形。
对此各位吃喝网友你们怎么看?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友情提示:发言及回复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