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哈 掏耳朵人的表情!
这个肯定是有结石哦!
据说游荡在成都宽窄巷子的掏耳师有从事掏耳事业42年历史的,前不久还30名掏耳师签署联名申请,希望将掏耳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被成都人称为“小舒服”的耳朵保健法,也是中华民俗七十二绝技之一,凭借木制云刀、竹签耳勺、鹅毛起丝。耳朵方寸之间,掏耳师大展身手。手腕转动间到底蕴含哪些绝技?成都商报记者为您揭秘三大绝技:蜡烛挑芯、鸡蛋拨膜、香烟夹丝。
掏耳背后 三大绝技傍身 苦练一年出师 掏耳师在耳朵方寸之间大展身手,绝技如何练就?昨日,彭大军向成都商报记者展示了三大绝技:蜡烛挑芯、鸡蛋拨膜、香烟夹丝。“父亲教我三大绝技练手,手要稳不抖,才能够出师。”彭大军说,这三项绝技他手下100多个弟子个个都会。 1 蜡烛挑芯 白蜡点燃,用起子将蜡芯周围软化的白蜡挑松,“不单单是用起子将白蜡插深,还要慢慢挑松、挑平,火不能熄,一根蜡烛可以慢慢挑完,练习五个月方有所成。”彭大春说,关键是手不能抖,蜡烛相当于客人的耳朵,要帮客人把耳垢清理干净还感觉不到痛。 2 鸡蛋拨膜 煮熟的白鸡蛋剥壳后,用镊子轻轻拨去面上附的薄膜,而不破坏鸡蛋分毫。“膜绝不能破,镊子在膜上面操纵自如,让膜有本身的弹性,可夹可放,可张可弛。”彭大军说,练习鸡蛋拨膜需要半年时间。 3 香烟夹丝 任何一支香烟从底部起,用镊子可以轻易拉出放回香烟丝,而外部包装的烟纸烟身不能有丝毫破损,“还是考验手稳不稳,会不会碰到薄薄的卷纸,烟丝如耳垢,要轻拿捏放。” 掏耳不易,随身携带的八件工具:耳扒子、鹅毛棒、镊子、震子、马尾、云刀、耳起、棉花棒,配上酒精、双氧水、头灯等十八般武器,使出浑身解数,掏耳师绝技傍身好戏开始。手腕转动、音叉作响,“当啷一嘤”绵长清脆,掏耳师上阵了。手灯带上,先用云刀剪去耳毛,起子上阵挑松耳垢,稀稀疏疏好似竹林风动,恍恍惚惚中夹子已经把耳垢挑出。竹制挖耳勺是自制的,挖耳勺所经过处由浅及深,转转停停,进进出出,忽急忽慢。鹅毛自制的海底丝轻柔转动,巴适!你还在歪着脑袋、眯着眼睛回味小舒服,掏耳师已经笑眯眯看着你了。 一直以来,成都掏耳师人数众多,但是都是单兵作战、不成体系,我们联合起来希望抱团取暖,也希望可以成功申遗,得到社会上、组织上的认可。”成都掏耳朵早已成为一张特色的地域旅游名片,不少游客为了享受这一民间绝技专程从外地赶到成都游玩。 54岁的彭大军从事掏耳事业42年,是30位掏耳师中年限最长的。从1973年在父亲手上学到这门技艺开始,彭大军一直没有间断过。“我们家四代都是掏耳朵的,从我爷爷到我父亲,到我再到我儿子。”彭大军的手艺堪称“祖传”,考虑到可以养家糊口,又能让技艺流传。 至今彭大军已经招收了100多名徒弟,“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看来是好事,它会让更多人更加关注掏耳技艺,让这项绝技流传下去不会失传,对我而言也能养家糊口,全家人欢欢喜喜。”彭大军解释。 每年从广东打飞的到成都掏耳朵 彭大军说,掏耳是一门回头客生意,自己八成顾客都是回头客。“1989年,我还在人民公园摆摊子,那会一个喝茶的小伙子叫住我:‘我的耳朵你有没有法子掏呐?’我说任何人的耳朵我都可以掏。”小伙子好奇的掏了回耳朵,“掏完后他一声不吭,递给我10块钱说不找了,那会掏耳朵才1块钱一次。还跟我承诺,每年都来找我掏耳朵。”从1989年到2015年,从人民公园到宽窄巷子,小伙子每年都从广东中山打飞的来成都找彭大军掏耳朵,“他的耳朵与常人不太一样。之所以难掏,是因为他做过手术有两个耳洞,半年不取耳垢就有小拇指盖那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