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很久,到底要不要写!~终究还是勇气战胜了理智。
那么以前的一系列的琐碎事情暂且不谈,从我们准备结婚开始,选钻戒。

那时候我们还很年轻,根本对这个不了解。身边也都是同龄人,也没有有经验的高人指点。
全部瞎碰,碰到哪家算哪家,终于看到一款自己喜欢的,但是价格又惊为天人,让人望而却步。在柜台前左旋右旋。销售人员也给我们讲了好多,什么材质啊,质量啊等等,我都没听进去,因为不懂啊,听了也听不懂,就是看款式。终于尘埃落定--就是它了。还配有证书诶(其实当时说有证书,我们心里还是有点踏实的,别管是哪里开的证书。总觉得是正规的)。放心。。。满心欢喜的把它带回了家!~就这样,开始了我和钻石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回家后,把它当宝贝似的供着,真的是一万分的小心。后来直接不带了,放在盒子里。想着这样比较安心。等到有朝一日,我会接你“回宫”!~
后来,我身边的朋友同学陆续的结婚生子。期间他们也不断的说到买钻戒。也陪同过。这样也陆续的有所了解。也感觉到现在钻戒对我们民众来说并不是什么奢侈品了,而是几乎成了生活用品,或者说消遣品。接触的多了,感觉越来越喜欢它,并不是因为它表面的光辉,而是慢慢的感受到它背后的艰辛。
但是在去年,和它便有了更深入的“亲密接触”。
原来钻石不仅有高大上,高冷的一面。钻石还有它温婉可人的一面。每当拿起一款钻戒,能感觉到它的性情,感觉就像个孩子。我们要听懂它的语言,感受它传递的背后的信息。
现在我们和它的接触越来越多,就需要了解它。
当然,这篇文章是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的。不喜勿喷哦~因为一个东西,每个人的看法和观点不同。尤其是好点的东西。
如果大家有其他的观点,都可以提出来,我们互相学习,也许可以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不会想我以前那么盲目!~~
我们今天就从第一颗钻戒的产生来说。
其实我们都对钻石的起源很感兴趣,到底是谁发现了这颗“恒久远”的石头,并且风靡全球。
呵呵,那要追溯到1866年,主人公是收藏石头为嗜好丹尼,有一天他来到距金伯利120公里的霍普敦走访他在德考克农庄的朋友雅克布斯一家,当时雅克布斯的小儿子在和一群小孩玩耍,丹尼发现他们玩游戏的石块中有一颗很特别的小石子,于是就问是从哪捡到的,雅克布斯的小儿子说是自己从奥兰治河边捡的。丹尼很喜欢这颗小石子,正张口想问时,雅克布斯夫人大方地说:“你如果喜欢,就拿去吧。”丹尼·乔可伯拿走了这颗注定要载入南非史册的“小石子”—后经住在格雷厄姆斯敦的地质学家阿瑟斯通博士的最终鉴定,被确认为重21.25克拉的钻石。不过,后来在南非引起寻觅钻石狂潮的并不是这颗被取名为“尤蕾卡”的钻石,而是3年后丹尼·乔可伯获得的第二颗钻石。
这第二颗“小石头”不再让丹尼如此随意拿到手,他是花了500只羊、10头牛和1匹马的代价才从格里夸地区一个牧羊人手中换得。这个代价随后被证明是值得的—经鉴定那是一颗重达83.5克拉的钻石。这颗后被命名为“南非之星”钻石的发现令当时英国在开普敦的殖民大臣迫不及待地向全世界宣布:南非将来的成功就建立在这颗石头上。
无数怀揣发财梦的人涌向了南非,涌向了金伯利。
自此也就开始了各种的抓矿工挖矿的生涯。我们看到的闪闪发光的钻石也就应运而生了。
今天先写到这儿,后期在连续写哦!~今天没时间了,改天写第二篇哦!~大家都可以发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