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国家,然后感谢党,最后感谢吃喝组织,给我这次气抢欺头的机会,简直内牛满面 ,为了把握好这次机会,我毅然选择了叫好声一片的《火星救援》。
之所以选择这个电影,不仅是因为好评一片,主要还是我比较喜欢马特达蒙,从最早的《Good Will Hunting》就开始喜欢上马特达蒙和本阿弗莱克,十几年间,达蒙经典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形象,大兵瑞恩,特工伯恩,各种罗汉.... 反观鲜肉本,倒是异常稳定,除了珍珠港以外基本没有什么作品能让我们记住,有人说两年前的逃离德黑兰算是经典作品,但是,看过这片子的人都知道,它之所以能拿奥斯卡,是因为学院派的狭隘和偏执,否则小李子也不用专业陪跑这么多年了,最近又听说阿弗莱克是下一任蝙蝠侠,我的天哪.....此处千万只羊驼呼啸而过..... ==,扯远了,这里要说的是 火星救援 。 这片子在大洋那边已经被御奉为经典神片,也得到了NASA和阿姆斯壮们的认可,相比地心引力 老鲜肉乔治克鲁尼饰演的硬汉航天员反而不受NASA的待见,他们认为达蒙这样的风格才是现实中的他们。见仁见智的事,我们不做争辩,毕竟,一万个人心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片子改编于小说,说起这部小说,我特意去看了相关的介绍,鉴于我的英文水平有限,借助于 google translate 生硬的把原版介绍看完,大概意思就是,这厮以前是个码农,后来喜欢上航空航天,然后自学和研究了很多相关领域的知识,最后网络连载了这本书,有人告诉他应该收费,他就象征性的每本收费0.99美元,结果卖掉了3万多册....然后一部进口的宝马5系就到手了~~~~
小说我没看过,所以只能说电影,全片2个半小时,但全无尿意,没有紧张打斗的场面,但环环扣人心弦,这就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原因之一。迈克尔贝每爆炸一次赚2K刀,达蒙只炸了两次就拿到了两个亿,哈哈哈哈....果然火星上的爆炸比地球上的要贵得多。 全片的主旨是营救宇航员马克·瓦特尼,你可以拿来跟大兵瑞恩作比较,但两者完全不同,一个是从汤姆汉克斯的视角去审度生命的宝贵和战争的残酷,一个是从达蒙的视角面对困难的无助。前者对内心的表达更细腻,后者则更加偏重于理性战胜困难相对任性内心的流露比较轻描淡写,由此可鉴,理科生你不懂爱~~~
片中有几个要点,达蒙种的是土豆,为什么是土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研究一下,土豆这个物种到中国的历史。记得在一本书里面读到,清皇帝看到土豆之后,感叹,如果这东西能早点进入我大清,也不至于会饿死这么多人,可见土豆的生命力的顽强和繁殖能力的旺盛。所以作者选择了土豆,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还有一点,为什么达蒙在火星上和在太空中的宇航服不一样,简单说来,就是火星上是有引力的,但太空中几乎没有,火星上有热量,太空中仍然还是约等于没有,所以太空宇航服的设计要保温,最早的设计使用泡沫等填充物,起到保温隔离的作用,我的知识仅限于此还是读中学时候在图书馆的《我们爱科学》杂志上看到的....这里就不弄斧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研究。
还有一点,赫尔墨斯的船体,为毛有一部分在转啊转的,主要是为了模拟地心引力,微软游戏大作《halo》中有对这方面的介绍。 片中还提到了中国航天局,在我的记忆中,以前美帝大片,但凡是涉及到太空的,一定是提及到苏联太空站,但近几年你会发现,俄罗斯被遗忘了,往往涉及到的是中国,为啥,不解释......
硬科幻电影,没有繁杂的剧情,所以本文中没有说任务片子剧情的东西,还是希望大家自己去看,最后上几张照片,应为是3D电影,所以很模糊,凑个热闹吧....
看电影的过程中有个小插曲,坐在前排的两个女的,不知道因为什么,骂了起来,一个骂傻逼,另一个以你是丑逼还击,越吵越大,最后双方老公扭打在一起,后来工作人员在其他观众的叫骂声中把他们四个拉了出去...看个电影也能打起来,还是第一次看到....
最后发个公益广告,大家出行注意安全,开车不玩儿手机,过马路不玩儿手机,家人在路上不要催促,毕竟我们还年轻,还有很多时间,不用太着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