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盖后,轮到“神药”

2015-7-10 09:27| 发布者: 吃喝小编编 |来自: 天府早报

摘要: 继马桶盖之后,热衷在日本扫货的不少中国游客又盯上了日本生产的“神药”。其实,所谓“神药”并不神秘,无非是日本常见的非处方常备药品,只是在网友口口相传中成为了“神药”。那么,日本常备药真的那么“神”吗?
中国游客追捧日本常备药“物美价优”还可“量身定制”
     继马桶盖之后,热衷在日本扫货的不少中国游客又盯上了日本生产的“神药”。其实,所谓“神药”并不神秘,无非是日本常见的非处方常备药品,只是在网友口口相传中成为了“神药”。
       那么,日本常备药真的那么“神”吗?不少国人甚至连吃法和用法都要上网查,为何依然加入购买日本药品的大军呢?反观国内常备药市场,又为何被日本“神药”抢了风头?

日本药企数钱到手软
       要想了解日本“神药”在中国游客中有多火,日本制药公司的销售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本月1日,日本小林制药公司发布消息称,这家公司部分产品被中国网络媒体推介为“去日本必买常备药”,访日中国游客纷纷“扫货”,公司第二季度销售额增至去年同期的5倍多。在小林制药生产的“神药”中,涂抹在伤口后形成薄膜防止细菌进入的“液体创可贴”,有助改善皮肤泛红的“角质软化膏”,以及贴在额头用于冷却的“退热贴”销量大幅增加。据记者了解,其他几家生产非处方常备药品的日本商家,也都数钱数到手软。
       记者采访了一些中国游客,发现他们喜欢购买的日本常备药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儿童药品,如退热贴等;二是保健类药品,如更年期调理、美白瘦身等;三是中国市场不多见的药品,如治疗鸡皮肤的角质软化膏等。

国人抢完马桶盖又抢药
       事实上,除常备药外,还有不少日本商品被来自中国的消费者疯抢,这类新闻更是屡屡见诸报端。
       今年年初,财经作家吴晓波发表了一篇名为《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描述了中国人在日本抢购电动马桶盖的情形。这篇文章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论,尤其是对中国制造的担忧。不少人提出,“中国企业为何没抓住马桶盖商机”。
       同样,日本“神药”畅销也为中国制药企业深挖市场、创新产品,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对于中日制造业,吴晓波文章中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中国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处,而仅仅在于——能否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让我们的中产家庭不必越洋去买马桶盖。”


日本药店各种常备药种类齐全
■焦点
深耕细作
       毫无疑问,日本“神药”之所以畅销,背后根本原因还是日本制药企业常年在常备药市场上的深耕细作。日本制药企业正是看中这一市场,推出大批质量保证、新奇好用的产品,在消费者群体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另一方面,日本医生一般不轻易给小朋友输液,而是先给他们服用专门为儿童“量身定制”的药品。这些儿童药,针对脏器尚未发育完善的小朋友们专门研发,安全性有严格保证。同一款产品针对不同年龄的婴幼儿还会有更细化分类。
       而且,儿童药包装上也印满了小朋友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外表可爱、口感诱人,服用方便,让小朋友吃药不再是个难事。加上治疗效果不错,价格合理,得到中国游客的认可也在情理之中。

日本药VS中国药
        记者在采访中感觉到,日本的常备药,在众多中国游客心中留下的是“物美价优、安全放心”的印象,而反观中国药品,定价偏高、针对特定人群和少见病的专用药短缺,让人不那么安心。
退避三舍
       记者小时候,基本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药品,在成人用量基础上“酌情减少”是常见做法。据统计,目前中国有4000多家药企,但专门为儿童生产药品的不足5%,90%药品没有儿童剂型。
       儿童药各项指标比成人药更严谨,而且适用年龄层窄,口味需特殊调整,这都增加了企业的生产和研发成本。此外,市场需求不稳定、临床试验风险大,让不少药企对这块“蛋糕”退避三舍。 (新华社)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NewT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