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以前咋过清明 唐宋女性爱游园清代吃粑粑戴柳枝

2015-4-3 09:42| 发布者: 吃喝小编编 |来自: 天府早报

摘要: 清明时节,一场细雨似把我们带回700年前杜牧身边的杏花村酒馆,而很多涉及清明的习俗却已经变化万千。对于唐宋的女性而言,清明节更像是游乐会,去浣花溪成风尚,还有打秋千、放风筝、踢毽子的习俗。
成都人以前怎么过清明?
       清明时节,一场细雨似把我们带回700年前杜牧身边的杏花村酒馆,而很多涉及清明的习俗却已经变化万千。
       对于唐宋的女性而言,清明节更像是游乐会,去浣花溪成风尚,还有打秋千、放风筝、踢毽子的习俗。到了清代,吃清明粑粑戴柳条成了惯例,抢得童子寓意得子的习俗在当下的成都依然存在。

【唐宋】
打秋千放风筝 出北门游学射山
       收藏在成都市地方志的《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中记载,清明节为汉族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人们有扫墓、踏青之俗。唐宋时,农历三月初三为踏青节,城内老少相携出城,在郊外设帐宴饮,并举行打秋千、放风筝、踢毽子等活动。
       到了宋代,成都的女士相约出游浣花溪成为风尚,当时称为“小游江”。时人有词:“春游千万家,美人颜如花,三三两两映花立,飘飘似欲乘烟霞。”尤见其盛。此日,城内民众还随官员出北门游学射山,相传此日为神仙张伯子由此上天之日;一路上,有人出售符,让人佩带,以消灾求福,祈求一年蚕桑大吉;满山遍野,穿红着绿,游人如织。清人叶殿赓《颂浣花夫人》诗:“赢来庙会三三日,倾城士女不约同。”
       清明前一日是“寒食节”,此日禁止烟火,只吃冷食。相传是纪念春秋晋国介子推。寒食节盛于唐宋,现在已与清明节合并,但清明继承了吃冷食的习俗。宋代规定从“寒食”至“清明”祭扫坟墓三日。是民间为死去的祖先、父母、长辈、师长、朋友等扫墓上坟的日子。
       当日一早,家人携带酒肉、锅盔、果品、香蜡纸钱到墓地烧香祭拜,添土、修整坟墓,按长幼祭拜,称之为“扫墓”。祭拜后,家人也有在墓前野餐的。
【清代】
吃粑粑戴柳枝 抢童子沿袭至今
       在清代宣统年间印制出版的《成都通览》,是对清代清明节习俗最完整的记载之一。“初三日,买荠荠菜,扫灶头,可免虫蚁,抢童子,敬娘娘神。按,三月清明节上坟,或蒸清明饽饽,又名清明糕粑粑,或折柳枝,戴在身旁,谚云:‘清明不戴柳,死去变黄狗。端阳不戴艾,死去变妖怪。’”事实上,古人认为柳枝可以避邪却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即谓:“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其中抢童子的习俗流传至今,每逢清明时节,在文殊院旁的娘娘庙依然有‘抢童子’习俗,现场道士撒假童子,抢到的人寓意会得子。”成都市地方志相关工作人员透露。
       另据清代的成都旧志《重修成都县志》中记录,三月三日,东岳庙,娘娘庙攫取木刻童子,馈送亲友之望子者。“清明日”,妇孺戴柳于发。前后数日,上冢者络绎于途,北门尤盛。男女携壶挈,陈香帛,化纸钱,以纸幡插冢上,谓之“粪钱”。相较于现代人的烧钱纸方式,古人显得更“豪放”:烧完纸钱,直接“地而饮,间有邀亲友者,犹沿古人墓祭之礼。”
       清代还有城隍庙办会,用炒米作成团,用线穿上,点上各种颜色,被称为欢喜团。传闻“食之解一年忧愁烦心之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指哪打哪 2015-4-6 20:44
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论(1)

返回顶部 NewT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