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4 10:24| 发布者: 吃喝小编编 |来自: 天府早报
本次区域性污染过程预计持续至明后天,污染时长约12天
■天府早报记者赵雨欣
昨日是盆地区域性污染持续第9天。截至14时许,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实时数据显示,17个城市污染,达州、宜宾最为严重污染,空气质量指数均在220以上;好在成都市的霾已减弱为中度污染,预警信号已降为黄色。
成都市气象局预测,本周蓉城以多云天气为主,前期和中期部分地方有雾霾,6日受北方冷空气影响阴天有小雨。省环境监测总站预计,区域性污染将持续至1月5日或6日,6-8日入川的冷空气有望改善空气质量。
本次污染时长11-12天
本次区域性污染开始于2015年12月26日,是2015年入冬以来的第一次区域性污染过程,今日是持续的第9天,其中2015年1228日至31日表现为区域性重污染。影响区域广、影响程度重、污染物浓度上升速率快、盆地西部污染最为严重是本次区域性污染过程的主要特点。
天府早报记者梳理后发现,本次污染过程中,整个四川盆地都受到了影响,尤以川西平原为甚,川南次之,川东北影响最小。川西5市、川南2市、川东北1市出现了重污染,其中成都已出现了1天严重污染和4天重度污染;德阳、绵阳、眉山、自贡已出现了4天重度污染;宜宾、南充、乐山也出现了重度污染。2013年和2014年冬季,均出现过这种全盆地的区域性污染过程。
从污染时长对比往年来看,本次污染过程预计将持续至1月5日或6日,污染时长约为11天或12天。同比2013年和2014年冬季,其中2013年第一次区域性污染出现在2013年12月1日至9日,共计9天,整个冬季共出现了45天区域性污染;2014年第一次区域性污染出现在2014年12月20日至2015年1月5日,共计17天,整个冬季共出现了31天区域性污染。
6日以后有较强空气入川
目前已经形成的极低逆温层,需要一个较强冷空气才能从外部打破,而改善目前的不利污染气象条件。
昨日,天府早报记者从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获悉,目前的区域性污染将持续至1月5日或6日,成都持续为重污染。较强冷空气将在6日-8日影响四川省,入川路径为盆地北部及东北部,但目前还无法对其强度进行准确的预判。
这意味着,如果强度较强将会彻底终结本次区域性污染过程,盆地大部城市空气质量恢复至优或良。如果强度较弱,可能会打断盆地东北部大部和南部部分城市的污染累积过程,使其空气质量改善为良至轻度污染,盆地西部大部城市空气质量可改善一至两个等级,成都为轻度至中度污染。
■探究
区域性污染形成的气象原因是什么?
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专家分析,自2015年12月下旬后,盆地的污染气象条件开始急剧转差,主要体现在:
冷空气少
冷空气活动频次较少,强度减弱,路径以偏东为主,对盆地影响极弱
降水偏少
盆地区域内降水偏少,清除动力不足
涡旋气流
盆地静稳天气维持,形成涡旋气流死水,污染物的自身累积明显,尤其川西为甚
湿度增大
雾罩时数增加,相对湿度增大,造成PM2.5的吸湿性增长效应明显
无法扩散
逆温频次增加,逆温层高度降低,污染物无法扩散,大气环境承载能力下降明显,污染物浓度不断累积升高
本次污染过程的首要污染物是什么?
首要污染物为PM2.5
由于本次污染过程中风速很小、污染扩散能力差,各城市发生的污染现象主要还是由于城市自身排放的污染造成的。”
——专家
这也是四川省各城市的主要污染物,其人为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部分是来自于燃料燃烧、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和土壤扬尘等直接排放的细颗粒物;另一部分来自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气态污染物 (如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在环境中通过各种反应生成的细颗粒物。
四川身处西部内陆盆地,先天扩散污染物的气象条件就不比沿海城市或一些中部城市。先天的不足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改善,只有不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才能重现蓝天白云。
2013年
第一次区域性污染出现在2013年12月1日至9日
共计9天,整个冬季共出现了45天区域性污染
2014年
第一次区域性污染出现在2014年12月20日至2015年1月5日
共计17天,整个冬季共出现了31天区域性污染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