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还没到摘掉的时候
近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组织编制了《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从普通公众、特定场所人员、职业暴露人员以及重点人员进行分类,并对不同场景下戴口罩作出科学指引。“对普通公众而言,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时,可不戴口罩。”这一条,应该让很多人感受到了国内疫情防控局面日益向好、生活日益回归常态的快慰与舒畅。有些性急的网友,大约没有往下看其他的指引条文,就迫不及待地欢呼:“终于可以摘口罩了!”“早就没必要戴口罩了!”“口红终于派上用场啦!”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若不分地区、不分场合摘下口罩,实在有些草率。其实,《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中明确提到:存在风险的地区,应随身备用口罩或佩戴口罩。在特定场所,比如公共交通、超市餐馆等人员密集处,还是应该佩戴口罩。连日来,全国多个省份确诊病例清零,多地下调应急响应级别。本地无新增确诊病例、又无输入性压力的地区,民众确实可以逐步缓解压力、有条件地摘下口罩、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安徽省和四川省相继发布消息,明确提出在一定情况下,公众可以不佩戴口罩。但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持续多日出现境外输入确诊病例,严防境外输入的压力不减反增。在严阵以待、守住国门的前提下,民众科学防控之心不应该有丝毫的松懈。当然,在无感染风险的环境里,如居家、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时,确实可以摘下口罩。疫情暴发以来,医学专家一直强调,过度紧张、不分场合戴着口罩,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有可能增加过敏、呼吸不畅的机率。不过,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有人戴有人不戴,有时戴有时不戴,也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不少网友的困惑非常实在:“没进地铁时不戴口罩,进了地铁忘了戴咋办?”“小区散步,突然冒出个人来打个喷嚏太可怕!”“摘摘戴戴,口罩多容易污染啊!”特别是,若出现日前北京某小区居家隔离者违反规定不戴口罩外出跑步的情况,公众还是要承担被感染的危险。个别省市可以摘掉口罩是个好消息,各地口罩何时摘,则不能跟风。戴与摘,应该因地制宜,各地不妨出台更明确的指导意见,让公众有更明确的操作指南。尤其在防控压力大的地区,更应视具体情况对公众做出科学建议,缓摘口罩。冬春季本来就是流感、水痘、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多一分警惕、多一分防控意识,就会少一分感染机率,对新冠病毒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也更多了一份巩固的力量。口罩还没到完全摘掉的时候,多戴些日子,是最安全的选择。镇上百分之6都开始没戴口罩了,成都小区里面从来没带过
页:
[1]